《卡片盒筆記》這本書流行好多年了,一直知道很重要,但直到今天才開始看,才剛看不久就受益良多。
以前很愛買筆記術之類的書,但最終結果都是不了了之,看了這本才發現做筆記的目的壓根就不對。
目錄
想法是用來生產的,不是收藏
我是很容易有想法的人,不論是看書、交談,還是聽講座、上課。
每當想法來臨時,如果手邊有筆記本就抄下來,沒有就寫在LINE裡。
但最終都有差不多的結果,那就是抄完就收起來,然後忘記它們的存在。
比較好的是「待辦事項」類的筆記,如果我有安排到行事曆裡,那就有機率被執行,否則只會被忘記。
至於其他筆記,有時是數年後整理時才看到,然後停下整理的手,細細回味一番,然後繼續收藏。
若真有一天需要用到筆記,最終仍然只能靠記憶力,但很顯然,幾乎什麼都想不起來。
但「卡片盒筆記法」這本書最初就提到了,筆記都是為了將來要用才記錄的,如果寫完卻找不到,導致需要時卻根本忘記有這些筆記,那跟沒寫筆記是一樣的。
直到看這本書,才發現自己這種被習慣制約的筆記方式有多沒用。
筆記分三種:對應三種目標
待辦事項筆記
這是我最習慣的筆記,因為經常在思考接下來的任務,所以靈感都跟要做的事有關,這也是筆記的第一類,只為短期任務服務,用完就扔。
文獻筆記
看書的時候你看過引言來自哪些書嗎?或是哪個名人說了什麼名言,這些都讓書更有可信度,也提供更多價值。
但我一直都無法描述書哪本書說了什麼,或是誰講了什麼名言,哪怕聽到或看到的當下,我也會喜歡到想抄下來,但不論有沒有抄,事後我都想不起來,也找不到。
我一直以為是自己的問題,或是作者僱用龐大的調研團隊,幫作者把這些實用的引言或帥氣的名言都找出來。
直到看到書裡我才知道,這些文獻需要特別被記錄在一類筆記,難怪我什麼都想不起來。
永久筆記
這是我覺得最有用的一類,我們終其一生學了這麼多知識,累積這麼多自己的經驗與收獲。
然而只靠大腦回想,根本很難想起任何東西,更別說要想起「全面」的知識或經驗。
那些成就非凡的人真的比較聰明嗎?
還是我笨到連筆記寫到哪去都找不到?
實際上如果用了書裡的筆記方法,這些知識都能被累積下來,並在需要的時候都能「輕鬆」找到。
如此等於外掛了一個大腦,幫自己記住許多東西。
或許有人特別聰明,但學會一套方法能幫自己記東西總歸是好事,這筆記方法可能直到腦機接口出現後,才會被插到大腦裡的晶片取代。
我們缺的不是筆記方法,是新的工作流程
實際上書裡教的筆記方法,非常簡單。
無非就是準備一堆卡片,或固定大小的紙張(方便整理),每次有靈感就抄在紙上,一個紙上只寫一個靈感,方便之後歸類。
這些紙必須先按剛剛那三類分類,並且自己設定這些靈感跟什麼有關,再和同類靈感的紙張存放在一起。
最後製作一張目錄索引,幫助自己在需要時,可以快速找到該類筆記。
就這樣。
以前的筆記方式是,看一本書時,零零散散寫下許多想法在同一本筆記本,最終是以「該書為分類」。
而卡片盒方法是以「想法的種類」分類,讓我們在需要時,可以快速查找相關筆記,以我的分類來說,肯定會有「創業方法」、「行銷」、「遊戲開發」、「管理」、「自媒體經營」、「寫作」….等。
未來若需要思考某一類別時,就很方便能查找,同時可以找回來自許多書、甚至是日常交談、上課…等中得到的靈感,讓自己快速回憶起這一領域的所有知識。
筆記方法很簡單,所以書裡教的並非是方法,而是一個工作流程。
從筆記方式到查找方式,以及最後加入工作環節的方式不同,效果也有質的變化。
用什麼軟體?都行
這方法源自於一位德國社會學家,當時他是用手寫的,如今已有許多程式能幫助筆記。
因為我習慣notion,所以會在上面建立筆記系統。
還有外出時很難使用notion,我也買了紙本工具。
圖片是我在光南找到的好東西,156x107mm的小卡,紙約2張筆記本紙厚,摸起來偏硬,很好攜帶,質感也不錯。
收納可以放在盒子內,也有附孔可以收進資料夾。

總結
簡言之,卡片盒筆記法是一套工作流程,筆記方法只是裡面最簡單的環節,如果能善用這流程,應該是能有效提高自己記憶的效率,還有未來需要時,像是寫作、寫履歷、開發服務或產品、跟人筆戰…等時,都能派上用場。
書我還沒看完,因為後面很多都在講工作流程與心態,不一定會想看完。
如果你看了這篇文感興趣,也能去研究下這個工作流程。
若你找到更適合外出書寫的方式,也歡迎跟我分享。
延伸閱讀
如果你想更了解自己,甚至想將自己的興趣與專長打造成事業,可以看看以下的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