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往養成習慣都是靠毅力,或是靠衝動,過程不僅痛苦,失敗率還極高,甚至會變成反效果。
「原子習慣」這本書,清楚列出習慣養成的規則,並且好懂,又符合人性。
目錄
原子習慣這本書
這本書暢銷很久了,沒想到最近才看到,實屬可惜。想用幾篇文章來解釋一下書裡的概念,同時也幫我養成每天寫作的好習慣。
習慣是潛意識造成的
習慣說直白點,就是潛意識。
就像上課就想睡覺,想到要運動就很累。
著名實驗「巴甫洛夫的狗」,狗聽到鈴聲會流口水,就是潛意識已經把某個因素(像這裡的鈴聲)和最終結果(會給食物)相結合,便會下意識做出反應(流口水),而這一系列,也叫習慣。
所以簡單來說,要養成習慣,就是把自己當成實驗中的那條狗,用科學的方法訓練自己,讓自己潛意識做出我們要的行為,最終養成這個好習慣。
相反,若要戒除壞習慣,就反其道而行,最終就能達成目的。
書裡講的就是這一系列的科學方法。
行為的起點:提示
養成習慣有四個步驟,第一個便是提示。
一樣以剛剛的例子來說,這個提示就是鈴聲,甚至如果離的夠近,巴甫洛夫掏出鈴的這個動作也可能是提示(如果狗有注意到的話)。
現實中有什麼例子嗎?
看完書後我一時沒有頭緒,直到隔天早上,我下意識的做了一件事。
折被子。
行為的終點:獎賞
對,隔天早上我折了被子,就這麼簡單的事。
簡單到根本沒有思考,沒有煩惱,沒有掙扎(我遇過有朋友根本不折被子,這對他來說是種懲罰),幾秒內就把被子折好了(因為我的被子永遠都是同一種折法與擺放方法)。
折被子跟獎賞有什麼關係?
有的,確實有獎賞,不過當然沒有人餵我狗零食。
那個獎賞,就是「整齊帶來的舒服感」。
因為我討厭環境亂,喜歡整齊的房間,所以早上盥洗回房,看到亂掉的被子,第一個反應就是馬上整理。
不需要思考,也不用煩惱,就是順手做完,幾秒鐘的事,完全不經過大腦,甚至不會注意到。
串連在一起,就變成習慣
折被子有什麼好說的嗎?為何我居然用了這麼多字來描述!
實際上,很多父母要教小朋友折被子卻教不好,而且有許多人長大後也沒這個習慣,這很正常。
因為對他們來說,被子就是被子,被子是用來睡覺的,不論是亂掉的,還是整齊的,都可以睡覺!
他們沒有把提示(亂掉的被子),跟獎賞(整齊帶來的舒服感),連結在一起。
是的,聰明的人可能注意到了。
我剛說過,我很討厭環境亂,所以實際上,提示(亂掉的被子),還跟負面感受(環境亂),連結在一起。
所以看到被子亂的瞬間,我已經折好了,因為我想迴避那個負面感受,並迎來那個獎賞。(我沒法跟你解釋哪一個感受更重要)
如果你想養成習慣,不要再用打罵的了。
因為很可能把提示(被子亂),跟「被家長臭罵一頓,只能乖乖折好被子」,的最終結果(被子整齊等於我失去了反抗的自由),連結在一起,然後更厭惡這個行為,因為這完全是負面的體驗和記憶。
你的良好小習慣是什麼呢?
你可能想起來了,總共四個步驟,但我只說了前後兩個,剩下的只好之後再聊了!
想想吧,觀察一下你的小習慣是什麼呢?是怎麼養成的,什麼觸發了你,你又是為了什麼獎賞(或迴避負面體驗)呢?
實際上剛剛的過程我把四個都講完了,因為二和三一定會被包含在過程中,不過下一篇我會解釋。
👋歡迎跟我分享你的習慣養成經驗,實作中碰到什麼問題也能一起討論~
延伸閱讀
如果你想更了解自己,甚至想將自己的興趣與專長打造成事業,可以看看以下的文章。